第二十一章 一个开始
。 这件事情在这名文官汇报下简明扼要地叙述完毕,很快有几位文官相继出来提建议,有赞成放难民进来的,相对的,也有反对的声音。 赞成一方觉得这是一个抓住民心的好机会,而且难民里头有不少是生意人,让他们进来能带动各地食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赞成此观点的一名文官道,“我认为这是个好机会,晋国往上走,来者皆晋民,将来依附晋国的就不止是江春国和穗国。” 此观点一出,立马有人反驳,“不可,绝对不可!济世经邦一定要循序渐进,一味贪念利来利往,有堕危隐患。” “哼,我看郭大人对本国一点该有的信念都没有。”持赞成一方的人嘲讽道。 “我是为国将来考虑,井底之蛙只生悲。”不赞成一方轻描淡写化解了上一句嘲讽,还讽刺了回去。 持不同意见的双方从争论到争吵,自持己见的模样在沈子清眼中像极了路边因谁多占了一寸地而吵起来的摊贩。 沈子清保持低头状态,双眼半眯不眯。他用笏板遮住向两侧鼓起的脸颊,不敢露出自己的困意,矜持打了个哈欠。 站在御台上的吴鹏在议论热度达到顶峰后,适时出声制止。殿内重新回到最初的寂静,连同参与争论的武官也跟文官一块,同时转动脖子看向龙椅上颓废的皇帝,实则余光都在注意太后地举动。 “我觉得全部赶走才算好。”皇帝配合他们一块演